彌撒繚繞的教堂
令人窒息的周公館
情愛“循環再現
悲情“不斷上演”
死亡步步近逼
能否“重生”
人性迷失困惑
能否“救贖”
《雷雨》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之作,自1934年發表以來,曾被無數次的搬上舞臺,成為中國話劇的代表,中國話劇的歷史,是不能設想沒有《雷雨》的。《雷雨》在70年前的誕生和70年后的存在,使曹禺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現代話劇藝術成就的最高代表。一部《雷雨》,培育了幾代話劇人,無論是劇作家、導演,還是演員,甚至觀眾,都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過《雷雨》的恩惠。夏淳先生曾在一篇隨感中寫道,他從青少年時代,就被曹禺先生的《雷雨》所吸引。“曹禺大師的劇作半個世紀以來,一直是培養演員的沃土,是使演員成長的溫床。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舉出幾十個、甚至上百個演員,都是因為演了曹禺的劇作而得到提高,一舉而踏入了戲劇藝術之門,成了戲劇界的‘健將’的”。這就是經典之所以為經典!一部經典,是可以存之久遠的。經典就是那些無論相隔多少時間,只要談起它就使人激動不已的作品。
名導全新解讀名劇,還原人物劇情本真
“全新解讀版”《雷雨》由中國話劇著名導演王延松改編、導演,王延松從事導演近二十年,有豐富的舞臺經驗。此次,其為觀眾帶來的全新解讀的《雷雨》可謂匠心獨特。在中國舞臺上史無前例的將一個包括了序幕和尾聲的完整的《雷雨》呈現給觀眾,是以往任何一個版本的《雷雨》都不曾有過的。
王延松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和視角重新解讀了《雷雨》,改變了長久以來演出對階級斗爭意識的片面強調,以一種人性化的角度,解讀人物,還原人物本真,將真正的殘酷與悲情凸現出來。
王延松認為,全新解讀《雷雨》,創新演出文本,要從重新解讀《雷雨》的故事主線開始。王延松說:《雷雨》的故事主線是,一個男人和先后兩個女人情愛故事的循環再現。請注意,這個“循環再現”的故事主線是“情愛”,并不是我們以往掛在嘴邊的“亂倫”。一個男人和先后兩個女人情愛故事的“循環再現”,就是指周樸園、侍萍、繁漪的情愛關系以及周萍、繁漪、四鳳的情愛關系。因此,就會有一個新的主題線索:人為什么要這樣彼此愛著?無論是境遇還是內心,都要有足夠的故事多面體展開這一個完整的悲情主題。
“全新解讀版”《雷雨》將原著的87000字縮減至了35000字,卻從深層中剖解原著的內涵精神,重新找尋人類一直以來難以逃離的情愛與倫理兩個混戰的世界,挖掘《雷雨》中角色特有的精神困擾和情感迷失。將人性的困擾和迷失經歷殘酷的考驗,先被殘忍地打入深淵,然后引導到頂端。全新解讀的《雷雨》,就像一個裝有化學試劑的試管,將角色“人性的作為”投放進去煅燒,最終必將產生新的結晶。且看“全新解讀版”《雷雨》中的情愛——猶如一群野性脫韁的“羸馬”,如何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。
復古唱詩班演繹經典,現代元素構建悲情
唱詩班的登場和諸多肢體語言的增加成為“全新解讀版”《雷雨》新的亮點,在主題的表達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敘述上采用了獨特的視角。本戲以大量的現代肢體語言表現人物內心的情欲,又用節奏步步高亢、強烈的唱詩烘托氣氛,這種將古希臘悲劇的特色融入到古典戲劇中的做法,在舞臺上產生陌生而又熟悉、炙烈而又悲情的效果。導演親自對劇本進行了重編,不求文字的完整而求情感的完整,為觀眾展現了一個獨特視角下唯美的《雷雨》。“全新解讀版”《雷雨》在悲劇精神方面更像一出古希臘的戲劇,而在導演綜合手段的控制上則完全是一出現代主義的戲劇。這是將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。
《雷雨》之殘酷,在于解開這些人性當中的掙扎!而殘酷得唯美,正是我們看《雷雨》的眼光:透過“死亡”,看見“重生”。《雷雨》之美在于邪惡之美,在視覺的解讀中,就是反差之美,殘缺之美。
注:話劇《雷雨》已經出票,敬請訂購
TAGS: 話劇 雷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