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夜鶯與玫瑰》上半場--《夜鶯與玫瑰》
這是王爾德筆下一個愛情童話,很凄美,很虐心。
這是采用了林徽因翻譯的版本,很溫婉,很恬靜。
這是二者之間的反差,這是存在于此種刺激感中的、更具有舞臺表現力的韻味。
2015年10月首演于上海藝術節,北京當代芭蕾舞團為大家帶來七周年新劇《夜鶯與玫瑰》。
這部舞劇是古典的,它采用了比才名作《阿萊城姑娘》為配樂,你可以體會到古典作品那無法超越的高超手法、嚴謹結構和宏大規模,也可以從古典音樂旋律和解構的美感中抓住它的情緒和節奏。
這部舞劇其實也并不古典,古典只是它的環境,而人的生存在過去還是當下其實并無本質的不同。在王媛媛的編舞中,情是一樣的,社會關系是一樣的,生存狀況也都大同小異。說到底,所有戲的發生都只是因為人。
音樂及作曲家介紹
比才,法國作曲家,重要作品有C大調交響曲、戲劇音樂《阿萊城姑娘》、歌劇《采珠者》以及《卡門》。
比才的《阿萊城姑娘》(L'Arlesienne)本來是戲劇配樂,比才在其中特別顯示了他在配器上的清新風格。他模擬鐘聲鈴聲以及各種民間樂器的音響,運用人的閉口哼唱,使音樂獨具風格。他以薩克斯管吹奏的旋律,表現癡呆少年的天真無耶,以弦樂小柔板表現年輕時曾相戀的老農和老嫗重逢時的心情。
《夜鶯與玫瑰》下半場--《37度2》
37度2,是界定低燒的起點溫度,是人體感到舒適的環境溫度的上限,是人們戀愛時心跳加速的體溫。
37度2,于是也變成了一個城市的節奏。在夜幕降臨的酒吧里,燈紅酒綠下,一對又一對情侶,他們愛意濃,他們佳期近,他們沉醉,他們掙扎,他們在愛情中奮不顧身,他們于流離中忘乎所以。
舞蹈力求臨摹點點滴滴的情感細節,將記憶與經驗外化為肢體語匯,在舞者的相互沖突與緩和,隔絕與憧憬中,探索都市人愛情平衡所存在的可能方式。
音樂及藝術家介紹
《37度2》的音樂全部來自法國音樂家Kangding Ray的專輯。Kangding Ray本名David Letellier,在投身電子音樂制作之前曾在樂隊中擔任吉他和鼓手。
David曾在Raster-Noton(柏林實驗性唱片品牌)發行過幾張唱片,包括Stabil (2006) 和Automne Fold (2008),評論人認為除了延續廠牌一貫的冷靜作風,而深入內里則會有溫情的部分。
TAGS: 舞劇《夜鶯與玫瑰》門票 舞劇《夜鶯與玫瑰》 舞劇《夜鶯與玫瑰》訂票